热门看点:公务员迷茫,体制内工作为什么非要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碧翰烽   2023-04-25 03:58:10

碧翰烽/文

前言


【资料图】

古时中国是惜字如金的。有的说可能与记字的载体有限有关,所以语言非常精炼,却思想十分深邃。

一部《道德经》五千言,世界影响至深。《论语》有1.6万字,却是半部《论语》治天下。

然而,就是这些简单的经典,养活了不少人。可见,简单变复杂,是需要很多学问的。

可惜的是,在今天有些体制内的工作,也是将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却不是体现多少学问,而是更多不堪其扰的形式主义。比如一项简单的考核指标,却可以堆砌出如山的台账资料;一个简单的工作措施,非要弄出纷繁复杂的闭环管理。

主要表现形式

体制内工作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有哪些主要表现形式?

一、过度规范化。规范化本来是推进工作的必然要求,但是,有的地方或单位将规范化发挥到了极致,从而将许多简单工作复杂化:一是工作、办事的程序规定越来越繁琐,比如各个地方都在优化营商环境,本应该是高度简政放权,可有些程序依然一个接一个;二是工作、办事的流程设计愈发复杂,比如有些流程图让你眼花缭乱,根本就看不懂;三是不少工作都要实施闭环管理,比如问题隐患的排查整治,治本之策就是如何解决掉这个问题隐患,可实际上是要有方案、会议、排查、交办、督办、整治、跟踪、评估、问责等等各个环节。

二、过度文牍化。这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任何工作都要追求文来文往,看起来是规范了,实质上就会陷入形式主义。一是刻意留痕比较突出,各种文件、台账、资料、表格已经不堪重负,比如一个简单地会议,非要留下方案、通知、记录、纪要、文件、图片、报道等等痕迹;二是文字材料啰啰嗦嗦,有的材料像“懒婆娘的裹脚——又臭又长”,丝毫看不到干货、要点;三是可以脱口汇报或发言,非要写个材料念稿子。

三、过度精致化。创新是永恒的课题,但是有的心思不正,把创新当作“新瓶装旧酒”,有的玩文字概念,搞过度包装,目的就是为了浮夸,为了短期效应,为了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所以,有的不在“里子”上下功夫,而是在“面子”上下功夫。而“面子”是需要折腾的,折腾就要复杂化。

原因分析

为什么非得将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原因当然也很复杂,我以为,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有的公权力约束不够。从决策到执行到监督,每一个环节都要讲程序、讲规则,但是这个程序与规则,往往是针对公众的,而不是约束公权力,导致有的公权力随意性依然很强,可以随意制定或修改程序与规则。

还有,有的程序规则规定得很复杂,看起来是约束性的,实质上越复杂越有漏洞,反而是给乱作为、不作为留下操作空间。比如招投标流程设计得比较复杂,可惜其中操作空间依然不小,有的时候可能不如摇号来得直接;而这样的程序设计,其实给了暗箱操作以保护。为什么常常有“走程序”之说?其实不得而知。

二是有的选人用人出了问题。有的地方或单位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现象,老实人频频吃亏,一些贪者、庸者上位,由于其动机、能力的问题,为了获取不法利益,或是掩盖自身无能,往往就会将简单事情复杂化,以便从中浑水摸鱼。

比如,频频开会,既能向上级展示自己的态度和勤奋,又能避免去直接应对复杂矛盾和问题;比如写长文章是比较容易的,不容易暴露自己弱点,而短文章却需考验更强能力;比如有的硬骨头问题要啃下来并不容易,啃不下来怎么办?就用大量台账资料展示自己的“苦劳”。

三是某些机构部门刷存在感。有的机构部门可能设置并不合理,也没有多少职能。为了彰显自己的权力感和存在感,往往就会无事找事,就要通过开会发文等形式,以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

四是有的管制思维过强。这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有的地方或单位过度追求管制,缺乏现代的治理思维,不善于放权、搞活与协商。比如有的工作,本来管管结果就行,非要管过程,而且管得特别细致,非得要闭环管理;比如有些事情,本来是老百姓自己的事情,非要以“保姆式”心态,将老百姓管成一个“巨婴”,还说是为了你好;比如对于工作问题的过度追责问责,就是管制过严的结果。

对策建议

如此现象,显然是基层形式主义难以根治的重要原因。怎么办?还得要遵循“大道至简”原则。

一是精简机构人员。这个事情实在很难做,触及利益比触及灵魂更难,但再难,也得要做,不然事情简单不了。

二是精简行政职能。也就是说,要切实划清各地各部门单位的职能职责,不该管的事坚决不管。现在有的地方或单位,就是事情管多了,管得没有边界。

三是精简检查考评。有些工作本来是很简单的,目标简单、任务简单,但问题是考评体系很复杂,一项工作,动不动就是数十项甚至数百项指标任务,每项指标任务又是数不清的工作要求和标准,以至于任务越来越复杂。在考核体系建设上,关键是遵循结果、民意导向,特别强化社会评判与监督的作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