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25 12:03:04
【资料图】
文 | 张炜 “汉中买茶,熙河易马”,每每读到宋史中记述的这两句话,就令人浮想联翩:曾经影响中国古代数百年的“茶马互市”的历史,演绎了哪些动人心弦的故事?而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茶马古道,原本样子到底是什么?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带着这些疑问,我和朋友们利用“五一”小长假,从古城汉中出发,踏上了探寻茶马古道的旅程。 据史料记载,自唐朝始,国家推行了“榷茶制”,茶叶纳入国家征税体系,茶叶的流通形态分为三种:官茶、商茶(私茶)、贡茶。而以茶换马也是从唐朝开始,以大唐的气度和实力,也为了更多地体现国家谦让和融合的博大胸怀。中唐以前,主要利用“互市”和“贡赐”即“帛马”的贸易方式,国家每年都要花费大量的铜钱和丝帛购置战马。至唐末宋初,西部地区战乱频繁,作为冷兵器时代重要战争资源的战马的需求激增,“帛马”贸易已经难以为继,而经济适用的“茶马”贸易就成为了首选。宋熙宗七年,开始在利州路“榷茶”,用茶叶与“西羌”“博马”,“以茶易马”逐渐成为国家战略。至明朝,在国家“榷茶”制度下,又推行了严密的“茶马法”,“以茶制边”的国策进一步实施,取得了“戎人得茶不能为我之害,中国得马实为我利之大”的效果。为此,朝廷为“纳马易茶”制作了“金牌信符”,印制了茶引、茶由,设置“茶马御史”、茶马司正副使等负责管理协调的专职官员,建立了茶马司、茶仓、批验所、转运所,形成了完备的茶马管理运行系统。清朝,进一步延续和完善了“以茶制边”的国策,“茶马贸易”平稳有序地向前推进。 那么,支撑宏大茶马贸易的茶来自何处呢?显然,茶品优良、与甘肃陇南毗邻、离西部最近的汉南茶区,便成为最好及最主要的选择。汉南茶区,以安康的紫阳茶为核心,包括镇坪、西乡、岚皋,四川万源、宣汉,重庆及一系列巴山区域的产茶县。为此,去年春天,我专程赴安康踏勘,先来到离紫阳县城约10公里的瓦房店,这是一座明末清初兴起的商业小镇,最能代表小镇商业符号的是会馆,最繁华的时候,全国各地有十余家会馆在这里落成。不过,由于集镇修水库搬迁,大部分已经坍塌或毁坏,我们只参观了仅存的川陕会馆、武昌会馆等几所会馆。它们虽略显残破,但你还是会为会馆的布局和气势所震慑,感悟到这个曾经“通襄鄂,连巴渝”的水旱码头的繁华。古镇位于任河、渚河的交汇处,站在古镇遗址放眼望去,碧波荡漾,水量充沛,透过残破的码头,你依稀可见曾经红火的航运景象。“一条黄龙出陕西,一条白龙进四川”,南来北往的土特产和茶叶在这里卸载与启航,西北茶马古道以此为起点,穿越米仓东道,伸向广袤的大西北。 接下来,我们又驱车参观了县城东边约5华里的一处茶山。为了贯彻国家脱贫攻坚战略,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在安康成立一家商业贸易公司,目前产值已达1500万元,对紫阳茶及其他农副产品的销售,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这座茶山就是公司的联系点。 那是一个细雨霏霏的上午,山间空气清新,白雾蒙蒙,近处一垄垄绿油油的茶树,从山脚下蜿蜒前行,伸向远方,新长的茶枝上吐出淡绿色的嫩芽,让人真实地领受了清明节前的紫阳“芽茶”。据记载,金州(紫阳)“芽茶”在唐朝时作为贡茶,就已经名满天下了,宋、明、清时期既作为贡茶,还作为官茶,与大巴山区域其他产茶区一并担起了国家“以茶易马”的重任。具体的茶道为三条:“一是紫阳及紫阳茶区安康、汉阴、镇坪、万源、城口、宣汉经米仓东道至汉中;二是万州、巴中经米仓道至汉中;三是成都至广元经金牛道至汉中。”1三条穿越巴山的道路连接了支撑茶马贸易的茶区,汉中则成为了这一茶道的枢纽之地,所以古有“汉中买茶”之说。来自紫阳茶区的茶叶在西乡加工、检验、包装,自汉中西行,经勉县,出略阳,过陇南输往西部马区,“茶马贸易”得以正常实施。唐宋以降,这一贸易活动经年累月,持续开展,从而逐步形成了国家认可并统一管理的西北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的走向如何,“以茶易马”的“马区”在哪里,国家又是如何实施“以茶制边”战略的呢?为破解古道密码,4月29日上午我们从汉中出发,一路向西,沿着汉江“一江两岸”的汉滨南路,途经旧石器时代的南郑区梁山镇龙岗寺遗址和诸葛亮青睐的勉县定军山,于中午时分来到了陕甘边城略阳,开始了我们的探寻旅程。 嘉陵江 略阳是一座四面环山,八渡河、玉带河、嘉陵江三水交汇的美丽山城。县城周边有很多人文景观,位于城南3.5公里、地处嘉陵江东岸玉文山腰的灵岩寺,既是一处自然与人文融为一体的历史文化遗迹,也是一个环境优雅、风景秀丽的寺观山水园林。寺内存有400余通摩崖碑刻,历代(主要是唐宋)众多达官显贵、文人墨客,如李白、杜甫、吴道子、于右任、李可染等,来此朝拜览胜、吟风咏物、开碑立竭,留下了无数名篇佳句、书法瑰宝。号称“陕南小碑林”。杜甫还在此地写下了《飞仙阁》五言诗篇。相传,女皇武则天和她的老师泛舟嘉陵江同游灵岩寺,在后洞留下了鲜为人知的“撑支天地”四个大字。 位于城西嘉陵江边的江神庙、紫云宫,以及两天后我们参观的“白水露江”摩崖、白露江会馆,则记录了船帮会馆的兴盛,彰显了略阳古代航运的繁荣与发达。当然,城中遗存的一段由时任陕西巡抚林则徐组织修建的抵御洪涝灾害的夯土城墙,也昭示了自古至今略阳水患的频繁。还有略阳豁口翠峰旁边的唐宋摩崖石刻,不远处矗立的中国最早交通规则《仪制令》“贱避贵、少避长、轻避重、去避来”,和略阳境内徐家坪遗存的蜀道“汉三颂”之一《郙阁颂》等等,都表明这座边远的山城商流的繁茂、文化的兴盛。古时候这里水旱交通发达,商流、物流、人流交会。每年开春以后,陕茶通过山川古道、川茶通过嘉陵江水道源源不断地进入甘肃陇南输往西北马区,从而使略阳这座美丽的山城成为了茶马古道的重要节点。 城墙 4月30日上午,我们离开略阳,驱车五六十公里,进入了甘肃最南端的康县,参观全国唯一的“中国茶马古道博览馆”。 该馆涉及“茶马古道”最重要的文化遗存是:2009年在康县望关发现的《察院明示牌》残碑,碑中透露的信息,逐渐勾起了许多被尘封的茶马古道的故事。望关又叫望子关,相传宋代名将杨文广挂帅征讨西藩,其子受伤未归营寨,杨文广于关前伫立久望,叹息不已,故名“望子关”。望关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向南通过文县阴平古道进入四川;西北到达甘南,进入西宁、西藏等地;经过河西走廊,出玉门关和古老的丝绸之路相连接;向东经成县、徽县进入陕南,也可经过康县中北部,直接进陕入川,或许正是由于康县望关特殊的地理位置,这里便成为了茶叶贸易北上秦州(天水)、西进藏区的捷路要道。 察院明示牌 《察院明示牌》是巡按陕西监察御史所立,透露了茶马贩通藩现象的存在,以及政府打击私茶的措施。残碑的出现,以实物的形式印证了史载自唐以来国家主导的“茶马互市”,以及明朝“以茶制边”的西北茶马古道是真实存在的。 参观过程中,同行的冯教授告诉我们,当时甘肃共有五大马区:即岷州(岷县)、河州(临夏)、洮州(临潭)、熙州(临洮)、庄浪(永登)。所以古有“洮州易马”或“熙河易马”一说。马区在康县的西北与西南方向呈U字形展开,于是自陕入陇的茶商就开辟了不同的“茶马贸易”的古道,主要有两条线路:“一路以洮、岷为目的地,经罝口——望子关——阶州进入宕昌、迭部、岷州、松茂易马;一路以熙河为目的地,沿嘉陵江河谷北至罝口——白水江——徽州——高桥火钻岭——秦州(今天水)——巩昌府(今陇西)——熙河易马。”2而自宋以后,国家先后在陕西设置了“茶马御史”,在汉中设立了首个批验所,并陆续在秦州、洮州、河州、兰州、西宁设立茶马司,以确保“茶马贸易”稳步有序开展。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有许多先贤圣哲为“茶马法”的推行,为国家“以茶制边”战略的实施做出了重要贡献。明洪武年间,洮州卫都督指挥使李达,忠实地执行国家“以茶制边”策略,很好地运用了茶与马的作用,马奉上,茶与民,民乐业,边塞固,用茶化夷,逐渐实现了“以茶安边”“以茶固边”的战略目标,深受朱元璋肯定和赏识,被赐以《敕书》表彰。明弘治年间,茶马御史杨一清,针对“茶马贸易”中出现的问题,经过大量的勘验,从复金牌旧制、专巡禁之官、严私贩之禁三方面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有效地解决了私茶泛滥、马苑侵蚀的严重问题,最终实现了“尽笼茶利于官,以服致诸番,番马大集”;清顺治十八年茶马监察御史姜图南忠于职守,在巡察过程中,及时发现了平西王吴三桂私蓄战马的行为,为平定其后的叛乱发挥了重要作用。等等。 当然,无论是战乱,还是和平时期,茶马互市经久不衰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自唐宋以来,我国边疆地区的游牧民族越来越离不开中原的茶叶,所谓“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莫解”,饮茶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而且,结合不同地域特点,饮茶方式也有所变化,比如,为便于存放,出现了砖茶;略阳和陇南一带,流行更加可口和健康的罐罐茶;甘肃天水以西的大部分地区更喜欢喝营养丰富的“三炮台”;而藏区则把茶汁与奶油结合起来,就有了可口香浓的酥油茶……这些无疑都融入并极大丰富了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茶文化。 汉栈道 离开茶马古道博览馆,我们还参观了古道边的“黑马关”。在景色秀丽的秦岭余脉的山道上,一匹壮硕的黑马腾空嘶鸣,不远处还矗立着一座山中马帮的群雕:山道弯弯,牵马驮茶,奔向大漠、草原,奔向辽远的西部……此情此景,令人眼前油然浮现一幅“山间铃响马帮来,大漠烟尘胡马行”的壮美画卷。 5月1日,我们前往成县、徽县,游览4A级的西狭颂风景区及徽县白水江畔的“青泥岭”。西狭颂风景区属于故道(陈仓道)的重要节点,位于成县县城以西13公里处的抛沙镇丰泉村鱼窍峡峡谷,因完好无损地保存着我国“汉三颂”之首的西狭颂摩崖石刻群而闻名于世。所谓“汉三颂”乃蜀道的重要文化遗存,“石门颂”位于褒斜道石门水库,其遗迹现存放于汉中古汉台博物馆内,与西狭颂同属于故道的“郙阁颂”位于略阳县徐家坪,现重刻于灵岩寺崖壁。 东汉建宁四年,下辨道(今成县)百姓为了颂扬太守李翕率吏民兴修西狭栈道、造福于民的德政,由当地文化大家撰书并在鱼窍峡崖壁上镌刻了《惠安西表》摩崖颂碑,俗称“西狭颂”,书法奇绝,画艺精湛,文图并茂,被后世称为摩崖石刻的精品、书法艺术的典范。 西狭水 走近西狭,地造的人文气息贯穿长空,天作的生态翡翠珠联璧合,拜西狭水,问汉栈道,访黄龙碑,游十里狭。青峰翠岭,碧波荡漾,彩虹飞瀑……好一处人文盛景,迤逦的西狭,是大自然谱写的一首抒情的歌,更是一篇文雅异常的绝美史诗! 青泥岭与蜀道也不无关联,其位于甘肃省徽县和陕西略阳县青泥乡境内。青泥山脉海拔最高峰1746米,岭高雨频,道路泥泞,诗仙李白《蜀道难》诗中“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即叹此。安史之乱后,杜甫离开官场,去甘肃秦州(今天水)躲避战乱,后因边关不稳,从秦州出发,由武都至成县,经白露江畔,越青泥岭,从略阳经嘉陵江水路至广元,由剑门关进入成都。杜甫是沿着故道一步步跋山涉水入蜀的,羁旅艰难,山昏水恶,历尽艰辛,痛彻心脾,历时三个月,写下了《积草岭》《凤凰台》《水会渡》《飞仙阁》等20余首五言行旅诗。蜀道难见诸他的笔端,也让他真切地感受了蜀道之旅的困厄。自此,开始了他晚年“飘零西南天地间”的十年困顿人生。 离开成县,5月2日,我们又前往秦人的发轫之地礼县,参观秦文化博物馆。公元770年,秦襄公因护卫周平王东迁洛阳有功,被封为诸侯,建都西陲(今天礼县东北部),秦国正式建立,也为周王朝守护着西部边疆。此后的数百年间,秦人在与强大的戎人反复较量中,练就了尚武好战、积极进取的精神,铸就了秦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开拓进取的性格特征。基于此,秦人立足西陲,向东拓展,先迁往汧邑(陇县),再迁往凤翔雍城,又继续迁往栎阳(今阎良),最后定都咸阳。秦穆公称霸西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秦孝公时商鞅变法,国力大增,终至秦始皇时成就了统一全国的伟业。 可以说,秦人崛起于周,在周秦汉唐千余年的历史中,大多处于中国政治舞台的中心,从而开创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南北朝时期,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宋统一中国,虽然政治中心东移,但西京长安始终雄踞西部,保障着西部的稳定,引领着西部的发展。宋明清时期,国家推动“茶马贸易”,赳赳老秦又循着东迁之路,重返秦人故里,开疆拓土,繁荣贸易,为国家实施“以茶制边”的战略发挥了重要作用。 灵岩寺 参观完秦文化博物馆,我们又驱车前往距县城25公里的祁山堡武侯祠。这里东起盐官镇,西至大堡子山,横卧西汉水北侧,地扼蜀陇之咽喉,绵延25公里,是三国时期蜀国的军事要塞,“六出祁山”即从此出发。但不巧的是景区维修,我们只能站在山脚下远眺壮观的祁山堡,谈论着马谡的街亭之败,诸葛亮舍近求远、谨慎为上的谋略……带着些许遗憾,前往本次旅程的最后一站——天水麦积山。 为了避开游客的高峰,5月3日上午8点钟,我们就来到了麦积山景区。由于是第一次来此参观,麦积山秀美壮丽的景观还是令我十分震撼的。在青峰秀岭的环抱下,一座赭红色状如麦垛的巨峰突兀地耸立中央,真是天造地设,人间奇迹。天水伏羲庙介绍伏羲在此创设了周易八卦,麦积山的选址或许是八卦卜宅的最好实践。 登上山峰,我们逐一参观了这座始建于后秦、兴盛于北魏北周的泥塑群雕。我们有幸进到尚未开放、号称万人佛的133号洞窟观赏,窟中各种佛像琳琅满目,令人大开眼界。特别是在一组表达父子别离情缘的佛像前,父亲背略前倾,佛指定格在孩子头前,作为小沙弥的孩子伫立在佛指手下。关掉窟中灯光,父亲眼中似乎有蓝莹莹的泪光时隐时现,小沙弥的嘴唇略略撅起,显现了不满。唉,无论是佛还是普通人,爱是相通的,没有尽到爱的父亲是遗憾的,而没有享受到父爱的孩子又是委屈的。 麦积山 参观完麦积山,与甘肃的朋友们一块吃完午饭,我们便离开天水,踏上返程。此次陇南行,让我对西北茶马古道有了直观的认识:西北茶马古道是在国家主导下,商人参与而形成的茶马贸易(以茶换马)古道,缘起于唐,兴盛于宋、明、清,其目的是通过“茶马贸易”实施“以茶制边”的国家安全战略。安康紫阳为古道的起点,汉中为茶叶的集散地。茶叶由陕西略阳进入甘肃,由五大茶马司实施管理,经陇南输往五大马区实施交易,辐射陕西、甘肃、青海、西藏、新疆,并与丝绸之路连接,最终形成了涵盖西部、连通世界的万里茶道。另外,我们还踏勘了茶马古道边众多文化遗存:灵岩寺、西狭颂、郙阁颂、青泥岭、白水江、祁山堡、秦文化博物馆、伏羲庙、麦积山等等,受益颇丰,启迪满满,更让我深深地爱上了甘肃这块古老而厚重的土地。 当然,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前往岷州、洮州、河州、熙州、庄浪五大马区去体验大块吃肉、大碗喝茶的西部茶风,去探寻更多茶马贸易的蛛丝马迹,也实为此行最大的遗憾。 (作者系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注释:
1.摘自《紫阳茶纪行》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2.摘自《紫阳茶纪行》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本文选自2023年5月24日《文化艺术报》
责 编 | 王越美
审 核 | 吴汉兴
▼